SCI核心期刊查詢網提供SCI、AHCI、SSCI、國內核刊等期刊目錄查詢選刊服務,助力上萬名科研人員成功評職晉升!

中文、英文期刊目錄查詢系統

快速了解學術期刊目錄級別、選刊、行業(yè)刊物等解決方案

以傳統媒體的名義呼喚“工匠精神”

文章簡要:工匠精神是國家的行動,更是時代的呼喚。傳媒界同樣在呼喚著工匠精神。做新聞首先是門手藝活兒,如何打造傳媒界的工匠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媒體人思考。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揚精神,身為傳統媒體人,更應該率先垂范,以一顆工匠之心,去釀精品之作。以《好大一

  “工匠精神”是國家的行動,更是時代的呼喚。傳媒界同樣在呼喚著“工匠精神”。做新聞首先是門手藝活兒,如何打造傳媒界的“工匠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媒體人思考。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揚精神,身為傳統媒體人,更應該率先垂范,以一顆工匠之心,去釀精品之作。以《好大一棵樟子松》這部優(yōu)秀的廣播劇作品臺前幕后制作生產的匠心過程的名義來說說“工匠精神”在傳統媒體里的力量。新聞是門手藝活兒,想要遠行需匠心。

傳媒

  《傳媒》(半月刊)創(chuàng)刊于1999年,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主辦。本刊作為中國新聞出版業(yè)最高機構的權威刊物。得到了多級領導和業(yè)內眾多專家、學者、同仁的大力支持。本刊愿為中國傳媒業(yè)市場化、產業(yè)化進程盡一份綿薄之力。主要欄目:傳媒特稿、傳媒觀察、傳媒案例、傳媒探索、新興媒體研究、傳媒資訊、傳媒數據、海外傳媒。

  傳媒界呼喚“工匠精神”。做新聞首先是門手藝活兒,如何打造傳媒界的“工匠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媒體人思考。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揚精神,身為傳統媒體人,更應該率先垂范,以一顆工匠之心,去釀精品之作。在傳統媒體里,我們做新聞、做節(jié)目要用一顆工匠的心去打磨自己的新聞作品,不能用技術代替藝術,也絕不能用共性代替?zhèn)性,更不能用數量代替質量。而近年來在我們傳統廣播媒體里博得贊譽的作品,也無不閃耀著“工匠精神”的光輝。

  我們就以一部優(yōu)秀的廣播劇作品臺前幕后制作生產的匠心過程的名義來說說“工匠精神”在傳統媒體里的力量。

  這是一部由遼寧廣播電視臺、中共阜新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遼寧文藝廣播、阜新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推出的三集廣播連續(xù)劇《好大一棵樟子松》,是以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xiāng)北甸子村原黨支部書記,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董福財為原型,通過對他帶領全村人治沙、修路、致富的描述,高度再現了一名普通村干部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敢于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部廣播劇由中共阜新市委宣傳部歷經一年精心培育,至今得到了來自遼寧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和鼓勵,同時也得到了來自北京國家級專家組的肯定。專家們一致認為,這部廣播劇是遼寧近年來生產制作的一部完全印有“遼寧創(chuàng)造”的高質量、高水平、大制作廣播劇,是一部難得的優(yōu)秀廣播劇佳作,獲得了遼寧省五個一工程獎。其實,精品劇目都是在一次次艱辛的打磨中不斷成型的。一分一秒的認真雕琢,一個故事和一段音樂的完美契合,滿滿的都是劇組人員凝聚心血的付出。這種用匠心打磨作品的勁頭必將成為媒體的一種文化現象,這個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整個主創(chuàng)團隊以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故事中主人公那種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以此鞭策整個劇組創(chuàng)作人員嚴謹求實、腳踏實地地去用匠心工作作風。從劇本的創(chuàng)作、修改來說,2016年5月,廣播劇進入最初的素材積累與創(chuàng)作探索階段,阜新市作家開始深入生活,進行前期創(chuàng)作。阜新市委宣傳部領導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先后三次召開劇本評析會,五易其稿,為后期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2016年9月,在阜新市委宣傳部的推動下,廣播劇得到了遼寧省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生產扶持立項。打造廣播劇精品,對創(chuàng)作制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培育一部叫得響的精品力作,阜新市委宣傳部領導決定與在全國廣播劇制作中具有雄厚實力的遼寧文藝廣播的曉君創(chuàng)作團隊合作,這一想法得到了遼寧廣播電視臺領導的積極回應和大力支持。于是,這部劇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編劇李銘擔綱了劇本的創(chuàng)作任務,因為時間緊任務重,他舍棄春節(jié)期間與家人團聚,投入創(chuàng)作,六易其稿于2017年5月最終定稿,精血誠聚,終于完成。他是懷著一份敬畏的心進行創(chuàng)作的,他說:即使我把文字寫得非常唯美,在董書記質樸高大的形象面前也將黯然失色!董福財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即使我把他拔高再拔高,在他的靈魂面前我仍然會惶恐萬分!第二,是用敬畏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部廣播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這部劇的導演、遼寧文藝廣播總監(jiān)曉君分析了制片團隊的追求與過程。他說:“在創(chuàng)作錄制這部廣播劇的7個月時間里,每天我都和劇中主人公董福財這位老哥做心靈對話,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熟知他,是董福財身上那一個個驚天動地的小故事打動了我的內心深處,使我產生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我想這不僅是我們的演員演得好,也不僅是劇本創(chuàng)作得好,更是主人公這位現實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董福財,無私的奉獻精神和自己的大愛擔當,是他的英雄事跡感動了我們。”這部劇浸透著泥土的芳香,但它的精神內核卻又那么地莊嚴。第三,這部劇用最淺顯的敘述方式把主人公生活中點滴故事像穿珍珠一樣穿成一條有脈絡的閃光項鏈來講故事,創(chuàng)作團隊反復研讀劇本,到實地深入生活了解主人公生前的點滴故事的細枝末節(jié),在廣播劇制作完成后播出之前反復召開聽評會,請專家、學者、普通聽眾來聽能否聽得懂、感染人、震撼人心。貼近現實生活,讓聽眾能夠聽到一部可以看的廣播劇,是整個創(chuàng)作團隊的一致訴求。

  匠心獨具的專業(yè)品質一直是《好大一棵樟子松》這部廣播連續(xù)劇創(chuàng)作團隊的追求。為了力求廣播劇在聽的時候能有一種畫面的生動效果,一個簡單的背景音效不惜反復修改十多次。為追求廣播劇的品質,進行技術與藝術手法的創(chuàng)新,運用數字、音頻、音控的調配,制作手法非常新穎,制作理念超前,制作形式和樣態(tài)與以往廣播劇的制作手法截然不同,在前期精心錄制的基礎上,后期用了大量的時間對這部廣播劇音響、音效的采集、設計進行了精準的藝術處理反復打磨、回爐加工,還大量運用了電影、電視劇音效手法融入到廣播劇中,讓這部廣播劇能夠形象、鮮活地反映出主人公——一代模范共產黨員董福財有血有肉的光輝形象,盡量做到精益求精,這都是在堅守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在先后召開的兩次媒體評析會、推介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廣播連續(xù)劇《好大一棵樟子松》是在當下碎片化全媒體信息時代的沖擊下難得的一部精品廣播佳作,這部劇不僅向人們揭示了一位普通黨員植樹治沙帶領鄉(xiāng)親改變家鄉(xiāng)面貌、脫貧致富的先進事跡,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一代媒體人的堅守!用“工匠精神”精雕細琢的本土劇目,讓這部廣播劇成為了一部有溫度、有態(tài)度、有情懷、極具正能量的藝術精品。這部劇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融煉著主創(chuàng)團隊每個人的匠心情懷和“工匠精神”素養(yǎng),秉持著懷素抱樸、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抱定認真、敬業(yè)、執(zhí)著、創(chuàng)新的職業(yè)追求,精心醞釀打磨出的聲音作品,是執(zhí)著,是信念,是他們對傳統廣播媒體至死不渝的熱愛。

  從“筆耕火種”到“機器生產”,再到現在的“多屏互動”,新聞生產的“游戲”規(guī)則始終沒變,如同匠人手中的物件,如切如琢。只有這樣,才能把手中的一件新聞打磨得立體。工匠精神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堅守。“工匠精神”是一種情懷,“工匠精神”是一種素養(yǎng),傳統媒體只要執(zhí)著于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工匠精神,它將是改變傳統媒體未來的力量。

SC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