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郵箱:supportasa@163.com 學術服務咨詢正當時
熱詞:

新版中文期刊目錄查詢系統(tǒng)

快速了解中文期刊目錄級別、選刊、行業(yè)刊物等解決方案

論文發(fā)表網“單獨二孩”政策對我國人生風險防范的影響與啟示

文章簡要:【摘 要】在我國人口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單獨二孩政策的提出引起了人們的巨大關注,其中有質疑也不乏支持,本文將從人生風險防范方面談一談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單獨二孩政策,人生風險防范,影響,啟示, 論文發(fā)表網 一、政

  【摘 要】在我國人口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單獨二孩政策的提出引起了人們的巨大關注,其中有質疑也不乏支持,本文將從人生風險防范方面談一談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單獨二孩”政策,人生風險防范,影響,啟示,論文發(fā)表網

  一、政策背景

  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1978年以后計劃生育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一項前所未有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實施了30多年,對中國人口結構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計劃生育的方針、政策和制度措施等,主要意義是有效控制人口數(shù)量增長過快的情況,以防人口數(shù)量的過快增長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的增長和環(huán)境、資源的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在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和背景下,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嚴峻的人口堆積問題。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的人口結構。

  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我國人口問題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人口增長過快,而是人口結構的問題。顯然,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不完全適用于中國的現(xiàn)狀,調整生育政策的需求逐漸突出。

  二、政策產生原因

  1.低生育率時代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總和生育率開始走低,并且維持穩(wěn)中降低的趨勢近20年,根據(jù)資料顯示,如果中國生育率繼續(xù)保持在這一水平,在并不很遙遠的未來,中國人口會以平均每30年減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事實上,我們國家正陷入同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和日本類似的低生育率陷阱。然而,這樣嚴峻的形式卻沒有的到相應的重視。

  2.中國人口老齡化現(xiàn)狀

  據(jù)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35404萬人,其中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100403萬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較2011年下降0.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shù)量為12714萬人,占當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較2011年上升0.3個百分點。這種不科學的人口結構會造成我國勞動力的缺失和政府養(yǎng)老負擔的加重,不利于國家的整體發(fā)展。

  3.中國人口少子化趨勢

  “六普”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戶均3.1人,較“五普”減少0.34人,與上世紀80年代初戶均4.43人比較,下降1.33人。在現(xiàn)代的家庭中,大多只有一個子女,獨生子女規(guī)模的擴大,也導致失獨家庭的數(shù)量在逐漸增加。

  4.家庭結構的缺失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家庭成員逐漸減少,親屬關系趨向于單一化,獨生子女對兄弟姐妹,叔伯,姨媽,舅舅等親戚稱謂感到陌生,長此以往,不僅傳統(tǒng)的家庭文化觀念得不到很好的傳承,也會導致青少年對親情關系的淡漠。

  5.有利于對獨生子女的教育

  獨生子女的身份往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來自家庭的過多重視和關注,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下一代的過度溺愛,有求必應,很容易培養(yǎng)出孩子自私自利,不能自立,情商低下,嬌生慣養(yǎng)的個性。而實施政策后,兩個孩子的家庭結構會幫助孩子培養(yǎng)分享意識,懂得尊重和關心別人,幫助孩子樹立責任感,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兩個孩子一起培養(yǎng),相互促進,相互學習。使下一代得以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三、“單獨二孩”政策內容

  單獨二孩政策適用于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婦。一般地講,獨生子女是指本人沒有同父同母、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

  單獨二孩政策不等于單獨二胎政策,單獨二孩,顧名思義就是指有兩個孩子,計劃生育針對的是孩子的數(shù)量,而不是胎次的數(shù)量,如果是兩胎的話,則有可能出現(xiàn)三個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情況,這樣便不符合單獨二孩的政策。

  四、政策實施的不利因素

  1.城鄉(xiāng)居民生育意愿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優(yōu)生、優(yōu)育優(yōu)教的生育觀念正在形成。甚至有許多現(xiàn)代夫妻傾向于選擇不要孩子,享受兩個人的生活。隨著這種觀念的傳播,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大中城市中有近60萬的丁克家庭,有調查顯示,這個隊伍還將會變得更加龐大。

  2.培養(yǎng)孩子負擔過重

  除了主觀意愿上的改變,許多父母迫于生活條件和環(huán)境,也想要放棄再養(yǎng)一個孩子的權利,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表示養(yǎng)一個孩子的成本太高,尤其是在一線的大城市,他們沒有精力和財力再去培養(yǎng)另外一個孩子。因此,即使是在政策允許并支持的條件下,許多夫妻也不愿意再承擔第二個孩子所帶來的壓力。

  3.有限資源與環(huán)境的壓力

  有限的資源和環(huán)境與大量增加的人口形成了一種矛盾,新政策帶來的短時間內人口大量增加,首先是對醫(yī)院,學校等公共機構的一個考驗,政府勢必要在短時間內增加公共資源的提供。人口的大量增加同時也是引起人們對有限資源的競爭,居民個人生活壓力會隨之增加。

  五、政策影響

  放開二孩政策在新世紀背景下的中國社會是一項在中國人口政策方面的重大改革,但它的可行性仍存在許多爭議性,筆者將談談新政策對對我國人生風險防范的影響。

  1.對生育保險的影響

  據(jù)報道,單獨夫婦依法生育“二孩”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的條件與要求和“一孩”基本相同。即參加生育保險的女職工生育時,參保單位為其連續(xù)正常足額繳費滿10個月及以上,且符合國家、省、市計劃生育政策規(guī)定的,可享受生育醫(yī)療和生育津貼待遇。 在生育期間的保障方面, 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女職工會與生育第一個孩子時一樣得到生育保險的保障。

  表面上看,生育保險的保障沒有改變,但事實上,這樣會加重生育保險基金的壓力。而這種基金的壓力,最后依然會以納稅等方式反饋到個人的身上,加重個人的負擔。

  2.對獨生子女家庭的影響

  放開“單獨二孩”政策另一個直接影響,是獨生子女群體的規(guī)模。根據(jù)資料顯示根據(jù)中國致公黨發(fā)布的調查報告,中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shù)約1.9億,這一年齡段的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中國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至少有200萬老年人因無子女而面臨巨大的養(yǎng)老、醫(yī)療、心理等方面的困難。而這些老人養(yǎng)老的責任自然也落到政府的肩上。

  放開“單獨二孩”政策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獨子女規(guī)模的減少,可以有效減少“失獨”家庭總量。

  由此看來 ,新的生育政策無疑是為許多家庭添加了一重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國家在養(yǎng)老方面的社會負擔。

  3.對家庭財務的影響

  生第二個孩子給家庭財務帶來不小的負擔,一個新的家庭成員無疑會帶來跟多的家庭費用支出的增多和家庭所需保障的增加。家庭保障的增加首先包括父母投保份額的增加,因為作為孩子們的監(jiān)護人和家庭的頂梁柱,父母承擔的責任和負擔會更重。其次,是家里的新成員,為了讓孩子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父母需要對孩子健康,平安,教育投保。

  五、啟示

  “單獨二孩”政策是一項影響頗為廣泛的政策。它的實施,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對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都產生了影響,因此我們更加需要慎重對待它。

  在實現(xiàn)新的生育政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首先是科學的宣傳和推廣,新政策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但是如果用劍的人運用得當,那么這把劍就是一樣好兵器,同樣地,如果老百姓能夠充分了解政策,知其利弊,并且通過學習,可以在實施新政策的情況下,做到趨利避害。那么新政策就能夠推動我國社會進步。相反,如果老百姓不了解新政策,一味的盲目跟風,使我們國家陷入“超生搶生”的陷阱,并就此引發(fā)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

  其次,由于生育政策的調整引起的各方面問題,政策實施者應提前做好規(guī)劃, 采取各種配套措施,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實時追蹤政策實施的最新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各種突發(fā)狀況。

  參考文獻:

  [1]佚名.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演變[A].

  [2]蘇嶺,姚永泳.中國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N].南方周末,2011-05-24.

  [3]韓力.我國人口老齡化現(xiàn)狀及成因分析[N].中國經濟時報, 2014-04-09.
 

  《法制與社會發(fā)展》雜志創(chuàng)刊于1995年,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學主辦的法學學術刊物。該刊原為綜合性的法學學術刊物,從2004年起改為理論法學學術刊物。該刊主要刊發(fā)以法理學為龍頭的法學理論學科群的研究成果,包括法理學、西方法哲學、法律社會學、法律經濟學、法律文化學、比較法原理、立法學、司法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時,為了推動法學理論與部門法學的密切結合,該刊也要刊發(fā)理論研究深入、思想底蘊深厚的部門法學研究成果。

相關期刊
專家解答 課題、SCI/EI/SSCI怎么寫?

專家解答,全程指導

免費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