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服務咨詢正當時

中文、英文期刊目錄查詢系統(tǒng)

快速了解學術期刊目錄級別、選刊、行業(yè)刊物等解決方案

語文核心教學論文語感訓練新運用技巧

文章簡要:語感訓練中應善于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人物的神態(tài),推測人物的內心,設想人物的語言,讓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來。如果學生沒有直接的生活體驗,也可以采用間接的生活體驗。文章介紹了語感訓練的技巧以及影響,是一篇語文教學論文

  語感訓練中應善于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人物的神態(tài),推測人物的內心,設想人物的語言,讓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來。如果學生沒有直接的生活體驗,也可以采用間接的生活體驗。文章介紹了語感訓練的技巧以及影響,是一篇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語感的心理構成應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心理學認為,感知的對象是既有多種屬性又有整體性的事物,感知的這種整體性表現(xiàn)為具有整體性事物的各個部分或屬性,既可以同時地被反映也可以相繼地被反映;既可以作用于同一種感覺器官,也可以作用于不同的感覺器官。這樣就為科學的語感訓練提供了心理學依據。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詩的形式的憑借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兩種作用:一是音樂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聽出音樂式的節(jié)奏與協(xié)和;二是繪畫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寫出空間的形象與彩色。”“紙上的字跡”,可以“表現(xiàn)空間、時間中極復雜繁富的‘美’”。宗白華先生這話正道出了語感訓練的另一依據——語言的內在規(guī)律性。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就語感的訓練途徑和方法試作以下的探討:

  關鍵詞:科學指導,語感訓練,語文教學論文

  一、 誦讀涵泳

  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yǎng),是經過長期的規(guī)范的語言訓練逐步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視大量閱讀,語文水平或者語感水平是很難提高的。而其關鍵則是過好誦讀關。任何口語交際都得借助語音負荷著語文去充當思想表達和信息傳輸?shù)墓ぞ。書面交際雖然沒有聲音,但無論寫或讀,人的發(fā)音器官都在參加活動,更不要說是念出聲來了。因此,作家老舍先生說:“除了注意文字的意義而外,還注意文字的聲音與音節(jié)。這就發(fā)揮了語言的音韻美。我們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紙上,也須叫文字的聲響傳到空中。”老舍先生講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然而同理,我們閱讀作品時也要進行音韻美的賞析。在朗讀訓練中則首先要抓住語句的停頓、重音、語調變化等技巧的培養(yǎng)。如兒化韻在韻尾附加一點兒卷舌音,以增加表示輕微、蔑視、喜愛、溫婉的語感,迭音形容詞,借音節(jié)的重迭以表示加強以及喜愛、寧靜、深沉、悠長、綿延等語感。

  “強調多讀多寫,重視語言感受,固然是一條寶貴的經驗,但是時至今日,這種‘語感教學法’,從教學研究科學化的角度來看,尚待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朱作仁語)因此,在語感訓練中,既要能自覺地運用語言規(guī)律,又要能遵循兒童學習心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加以指導。葉圣陶先生提出的“綜合感受法”,就是一種科學方法。所謂“綜合感受”,就是誦讀時,口、耳、眼、心并用,通過反復朗讀與背誦,逐步地感受語言的內蘊和文章的氣勢,領會其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精妙。這種方法,可以充分發(fā)揮“五官”的感覺綜合功能和語言文字的音韻美的優(yōu)勢。

  在誦讀涵泳中,教師的成功范讀也很重要。如特級教師于漪講她的老師在課堂上朗讀岳飛的《滿江紅》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搖擺著,讀得出神入化,音調十分感人,一室寂靜無聲,我們全班同學都深深感動了。他教完,我們也都能流暢地背誦了”。

  二、 形象再現(xiàn)

  克羅齊說:“心靈只有借造作、賦形、表現(xiàn)才能直覺。”對小學生來講,語感主要應具備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為基矗形象再現(xiàn)即閱讀時腦海里形成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生動活潑的立體畫面。詞是有概括力的,只有把詞的概念所代表的狀態(tài)、具體事物在腦子里重現(xiàn)出來,使概括的東西變成具體形象的東西,才有可能觸景生情,浮想聯(lián)翩,才能對這個詞有具體的感受,產生語言形象感。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的,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但卻聽不見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

  語文論文:《中國語文》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收錄。獲得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中國語文雜志投稿范例

  因此,閱讀時,只有憑借想象才能走進作品所描述的世界,進入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到氣味,能聽到音響,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形象的世界。同時,進而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fā)的蘊意和情感,也就是說,想象力是閱讀的重要能力。

  對語言文字的感受主要是通過聽覺和視覺來實現(xiàn)的。課堂教學中,應把形象再現(xiàn)與誦讀涵泳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一邊讓學生吟誦詩句,一邊觀看彩圖或錄像,想象出:一片油菜花金燦燦的,陽光下更耀眼,滿目金黃,令人眼花;微風中,輕輕搖曳的花枝上,花瓣兒微微扌扇動,香味撲鼻,令人心醉。通過形象再現(xiàn),把自己帶入詩句所描繪的審美境界。

  特級教師李吉林所倡導的“情境教學法”,就是一種能充分發(fā)揮形象再現(xiàn)作用的教學模式。它在教字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運用電視、幻燈、朗讀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語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三、 生活補充

  宗白華先生說:“只有到了徽州,登臨黃山,方可領悟中國之詩、山水、藝術的韻味和意境。”葉圣陶先生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了解越見深切。因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語感,“物感”是對事物的觀察、感受、體會能力,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銳的語感是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言文字的感知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物感”與語感的協(xié)調發(fā)展。茅盾先生曾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如教《頤和園》一課,學生沒有游覽園景的生活體驗,可以通過放《頤和園》的錄像,讓學生觀賞到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得到間接的生活體驗。

  也可用比照法。即拿學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類事物來與課文中描寫的未曾見過的事物作比照,以引發(fā)學生的形象和情感體驗。如教《麻雀》一課,老麻雀保護小麻雀時,“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樣子很難看,絕望地尖叫”,“渾身發(fā)抖了,發(fā)出嘶啞的聲音”,“呆立不動準備著一場搏斗”的情景,學生一般難以見到。教學中,可啟發(fā)學生拿在生活中常能見到的貓或狗要撲向小雞時,老母雞保護小雞的情形來作比照。這樣,老麻雀奮不顧身保護小麻雀的形象就會浮現(xiàn)于學生的頭腦中。

  除此之外,還應引導學生平時多觀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能自覺地把經驗與語言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研究表現(xiàn)生活的語言,揣摩語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細微差別和變化。

  四、 情感共鳴

  閱讀時隨著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內心就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這種情感的共鳴,是閱讀能力達到較高層次的體現(xiàn)。杜勃洛留波夫說:“我們的感情總是被生動的對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同時,是一個不斷開發(fā)與深化的過程。因此,在語感訓練中,要努力尋找文章對學生思想感情的觸發(fā)點,正像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產生共振一樣,要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就必須找出二者之間相通之處來。因為“感情只能向感情說話,因此,感情只能為感情所了解”。(費爾巴哈語)

  教材中有許多內涵豐富的精美詩文,課后都安排有表情地朗讀的練習,教學時,應充分利用它來作語感訓練的材料。讓學生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使形象與感情融合,讀出氣勢、韻味,乃至悟出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的內涵。學生的表情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xiàn)。因為,表情朗讀,須能深入角色,與課文中的人物進行雙向移情活動,把自我轉化為課文人物,與其同愛恨,再把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轉化為自我的思想感情

  五、 理法分析

  語感是學生語言基儲生活經驗、思想情趣和文學修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是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葉圣陶語)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曾說:“彈琴不能徒恃感覺、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變。從這兩方面得來的,必須經過理性的整理、歸納,才能深深地化入自己的心靈,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他講的雖然是樂感,其道理同樣適合于語感。可見,語感也是一種心智技能。它是感性和理性相統(tǒng)一的一種悟性,是一種理性直覺性,或者說是一種直接的理解。而理解主要是通過分析思維把握語文,獲取語言所反映的內容。這是因為,根據信息論,圖像可以通過編碼而以語言、符號的形式儲藏起來,語言、符號再通過譯碼恢復為圖像。這種互譯的能力,均是以人類大腦的復雜理性為基礎的。

SCI期刊
專家解答 SCI/EI/SSCI怎么發(fā)?

專家指導,協(xié)助發(fā)表

免費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