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核心期刊查詢網提供SCI、AHCI、SSCI、國內核刊等期刊目錄查詢選刊服務,助力上萬名科研人員成功評職晉升!

中文、英文期刊目錄查詢系統(tǒng)

快速了解學術期刊目錄級別、選刊、行業(yè)刊物等解決方案

陶淵明對正始美學思想有何思想

文章簡要: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的審美理念,那就是追求真我,崇尚自然,這也是正始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因此,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明顯受到了正始美學思想的影響的。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yōu)秀美學論文。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著杰出成就的詩人,他把田園生

  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的審美理念,那就是追求“真我”,崇尚“自然”,這也是正始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因此,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明顯受到了正始美學思想的影響的。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yōu)秀美學論文。

美術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著杰出成就的詩人,他把田園生活的題材帶進了詩歌中,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一詩歌類型,為我國詩歌開拓了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領域,為后代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做出了榜樣。他也是一位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詩人。一方面,作為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傳統(tǒng)儒學思想的熏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所以他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的遠大抱負。另一方面,作為生活在東晉末年時期的知識分子,他更深地受到魏晉以來名士傳統(tǒng)的影響,所以他又時常感到“目倦川涂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飛鳥,臨淵愧游魚”(《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表明了他厭倦塵世的人生態(tài)度,最終退隱于田園。“入世”與“出世”的糾結、傳統(tǒng)儒學和老莊思想的矛盾形成了陶淵明獨特的思想個性,他有儒家的入世的精神,但不拘泥于儒家的經典章句;他深受老莊思想的的影響,但又不沉溺于玄言空談。這一切表現(xiàn)在他的創(chuàng)作上又形成了他獨特的審美理念,那就是追求“真我”,崇尚“自然”,這正是陶淵明詩歌創(chuàng)作的個性特征,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魅力所在。“真”和“自然”的理念也正是正始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本文擬從繼承和超越兩個方面論述正始美學思想對陶淵明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一、正始美學思想的形成與內涵

  從文學史的角度說,正始時期是自魏明帝青龍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

  一是社會矛盾尖銳突出,社會動蕩不安。曹魏與司馬氏兩大政治集團爭權奪政,相互傾軋,封建統(tǒng)治階層內部權利斗爭非常殘酷,已到白熱化地步。面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正始文士們處在一種極度矛盾的境況中,一方面他們仍然眷顧于曹魏的皇權統(tǒng)治,卻又害怕遭到司馬氏集團的迫害甚至殺戮;另一方面,他們不滿于司馬氏集團排除異己、戮殺文士的恐怖政治,卻又不敢公開站出來進行反抗。有的甚至于走向完全脫離現(xiàn)實的地步,陶醉于清談、虛幻之中。而另一部分文士則以棄俗悖禮、怪誕放蕩的行為對黑暗的政治進行消極的反抗。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崇尚老莊,張揚玄學,追求內心的自由逍遙;反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則是不再直面現(xiàn)實,而是通過心靈與自然的溝通,追求一種理想中的人生境界。

  二是文士的主體意識進一步覺醒。文士的主體意識是建立在文學的自覺意識基礎上的。早在建安時期,文學的自覺意識就已經形成。文學突破了可以“興、觀、群、怨”(《論語。陽貨》)的功能范疇,不再是只起政治教化作用工具,而是抒發(fā)個人情感,表現(xiàn)個人志氣的的載體。這就標志著文學已不再是經學的附庸,而成為一種具有相對獨立功能的表現(xiàn)方式。到了正始時期,由于社會政治的影響和文士的心理及人生觀的變化,他們通過抒情言志來表達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慷慨志氣和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政治理想,在文學自覺意識進一步增強的同時,文士的主體意識也更加明顯。因此,以阮籍和嵇康為代表的正始文士們不再是依附于政治社會的仆人,而是主宰自己心靈世界和理想人生的主人。

  三是新的美學理念開始形成。簡單地說,美學理念指的是人們對美的認識和理解。西漢自武帝以來,一直是儒家思想占有“獨尊”的地位,這就是“名教”下的美學理念。由于正始時期特殊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原有的審美理念遭到嚴重破壞,司馬氏集團的專權弄巧,肆意殺戮,使得具有完全主體意識的正始文士們已不再相信“君”、“禮”、“仁”的審美原則,而是著力探討如何突破“名教”的束縛,超越現(xiàn)實的羈絆,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以何晏和王弼為代表的學者大力倡導玄學,崇尚“老莊”,而以阮籍和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聚于竹林之中,飲酒作詩,談玄論理,譽道毀儒,崇“老莊”而棄“名教”,追求一種縱情適意的生命狀態(tài)。這里的“真”指無任何雜念的完全出自于本心的“真我”;這里的“自然”是指不受任何干擾和束縛,順應“本真”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其核心內涵就是超越現(xiàn)實及現(xiàn)實的一切束縛,尋求精神的絕對自由和完全人格的獨立,從而進入一種逍遙忘我的境界。陶淵明的田園詩正是繼承這一美學思想結出的碩果。

  二、正始美學思想對陶淵明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影響

  陶淵明主要生活在東晉末年。這一時期的社會政治背景與正始時期十分相似。晉宋易代之際的政治權力斗爭更加激烈,魏晉以來形成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制度更加嚴格,再加上連年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使得知識分子出仕無門,建功無望。在這種條件下,陶淵明接受正始美學思想的影響便是自然而然的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以“真”為審美理念的人生態(tài)度。如前所述“真”是正始美學思想的核心之一。這里“真“不僅是指一般的客觀真實,而是指完全超越了現(xiàn)實的束縛、自由獨立的“真我”或“本我”,或者說是一種瀝除了塵世雜念的人格本體。(《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可見矛盾和痛苦一直糾結在他心里。直到最后一次掛冠而去,返歸田園,他才感覺到了脫離“樊籠”重返“自然”的輕松和喜悅。這時的陶淵明已經瀝去了塵世雜念,擺脫功名羈絆,達到了“真我”境界。(《歸田園居》其一),其中的“方宅”“草屋”“榆樹”“桃李”“遠人村”“墟里煙”“狗吠”“雞鳴”等意象構成了一幅田園生活實景圖,真實自然,沒有一點造作。“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來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復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寫的是農家勞作過程的艱辛,言的卻是只有通過辛苦耕作才能獲得衣食生活以及勞動快樂之真理,娓娓道來,循循善誘,毫無半點強辭。(《移居》其二)詩中所流露的喜悅之情出于真心,溢于言表。“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狹道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歸田園居》)好一幅帶月荷鋤晚歸圖!直真實到仿佛與詩人對面可遇。以上詩中所寫皆為真景,所抒皆為真情,所言皆為真理,這些都是源于陶淵明把水晶般透明的“真我”融進了其中,從“真”這一審美理念出發(fā)去觀察和識別周圍的人和物,用“真”的光芒映照和滋潤其詩,才使得他詩中所表現(xiàn)的景、情、理格外真切感人。

  2、以“自然”為審美追求的創(chuàng)作原則。這里的“自然”在老莊哲學思想里不是等同于客觀存在的外在世界,而是指非人為的、自然而然、未經任何異化和干擾的狀態(tài)。自然”也是正始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正始文士提出的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任心”就是企圖在這種“自然”的狀態(tài)中完善“真我”。陶淵明希望通過追求“自然”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不被異化的天真性情,所以他的詩是率性而為,用句不講究雕飾斧鑿。由“自然”而發(fā),緣“自然”而收,沒有半點造作之處。他的《歸田園居》(其一)中“方宅”“草屋”“榆樹”“桃李”“遠人村”“墟里煙”“狗吠”“雞鳴”諸個意象仿是佛信手撿來,表面毫不相干,卻又各得其所,自然妥帖,好像原本就該如此。其中有動有靜,有遠有近,有聲有色,有外有內,有虛有實,活脫脫一幅自然靈動的田園村居圖!在《歸田園居》其二中,詩人為我們繪描了一副“躬耕自畫像”:“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使我們仿佛看到一個身著被露水打濕了的衣服,扛著一把鋤頭,在月光的映照下,沿著狹長的田間小道緩步而行的陶淵明正向我們走來!元好問評價陶淵明的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三十首》其四),可見陶淵明的詩豈止“自然”,簡直“天然”!

  3、以“意”為審美目標的藝術境界。“意”從理論上講是一個哲學論點,是指“自然”的最高境界。是出自于“真”又完全超越了現(xiàn)實意象的一種至大至高、至純至美的境界

  ,也是藝術的最高審美目標。老子所謂“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說,莊子所謂“得意忘言”說都是這一論點的理論支撐。正始時期,基于老莊思想的“得意忘象”說更是進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范疇,成為文士們積極倡導和努力實踐的的美學目標,對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起了重要影響。(《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其中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是嵇康對理想人格的寫照,也可以看做是對“得意忘象”這一藝術境界的的最好詮釋。陶淵明同樣繼承了這一美學追求,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首先寫出“心遠”的結果和感受:只要遠離世俗,不受功利干擾,即使處于“喧”境也如同居于偏僻之地一樣安然雅靜。其中的“心遠”即是一種“真”,只要抱璞守真,就能達到“地自偏”的境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中“菊”和“南山”是自然意象,本屬平常事物,但當它們與“真”(“心遠”)融合,便由此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美學境界——“此中有真意”!正如《古學千金譜》所說:“籬有菊則采之,采過則已,吾心無菊。”“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既無名象,不落言詮,其誰辯之。”。這首詩的意境博大洪遠,既有詩人對“真”的理解和對人生的感悟,也有對“自然”的向往和對生命個性的張揚!而這一切又都歸于一個“忘”字!可見其境界之高妙,心意之玄遠。元好問評價道:“君看陶集中,飲酒與耕田,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陶淵明把自然之景化為心中之境,再把心中之境化為無限之意,給后來的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和體味的空間。在陶淵明的詩中,看似平常的自然意象,如前面引述的“方宅”“草屋”“榆樹”“桃李”“遠人村”“墟里煙”“狗吠”“雞鳴”以及他筆下經常出現(xiàn)的返巢的春燕、床上的鳴琴、壺中的濁酒、天上的孤云等無不閃爍著理趣的光澤,成為表現(xiàn)詩人的得“意”之“象”。后人評價“陶淵明直是傾倒所有,借書于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也,此其所以不可及。”(《玉澗雜書》卷八)。陳師道也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后山詩話》)。陶淵明的詩之所以能具有如此高妙的藝術境界和魅力,與他的抱璞守真的人生信念,崇尚自然的審美追求,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緊密聯(lián)系,才能化平淡為神奇,超自然而成“真意”!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可多得多見的。

  三、陶淵明對正始美學思想的超越

  由上面論述可見,正始美學思想對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但是任何一個杰出的藝術家都不可能僅僅停留在繼承的基礎上,陶淵明作為一個中國文學史上杰出的詩人,也絕不僅僅只是繼承,更有超越。陶淵明對正始美學思想的超越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對美學理想的超越——超凡不脫俗。如前所述,正始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真”與“自然”。在正始文士們看來,“真”是內斂于心的修煉,“自然”是“真”的外化表現(xiàn),兩者本質雖同,卻屬于不同的層面。正始文士們面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自覺無力于與改變現(xiàn)實、拯救社會,于是他們一方面退歸內心,倡導“越名任心”,追求主體精神的絕對自由和“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似的心靈境界。另一方面,他們倡導“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席天幕地,縱意所如”(《大人先生傳》)的生命形式,所以放浪形骸,狂誕不羈,以此挑戰(zhàn)世俗,超越現(xiàn)實。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就是努力在詩中創(chuàng)造一個莊子逍遙游似的理想境界作為解脫現(xiàn)實苦悶的精神慰藉。(《移居》二),在春秋之際、農務閑暇之時,詩人與鄰里鄉(xiāng)親登高賦詩,飲酒言笑,自然而快樂。“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寫出了詩人與鄰里關系的親近融洽、無拘無束。這里表現(xiàn)的是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真”,是可以直走進去,參與其中的純美的“自然”。與正始文士們筆下只存于心的隱晦寄托、艱澀玄遠、令人難以走進的“自然”相比,陶淵明的詩更顯得清純自然、高妙有趣。他的美學理想不僅僅是鏡中看花,水中觀月,而是把自己化入了自然之中,心境與物鏡完全溶為一體,達到了物我合一,“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這時正是文士們想到而沒有達到的。

  2、對創(chuàng)作風格的超越——憤世不疾俗。正始時期恐怖混亂的社會現(xiàn)實與文士們的美學理想尖銳對立,所以他們的詩歌多憤世嫉俗之作,抒寫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無奈。(阮籍《詠懷》其七),反映了詩人對正始時期時政混亂、世人無節(jié)的幽憤和哀傷。(《答郭二詩》其三)。抨擊了大道不行、權智相傾、政治黑暗的恐怖現(xiàn)實,激憤之情溢于言表,表現(xiàn)出與社會現(xiàn)實的格格不入。反觀陶淵明詩,也或有大志難酬的憤懣:“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有貧窮困頓的無耐:“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怨詩楚調示龐主薄鄧治中》)(陶淵明《讀山海經》)。因為心中有“真”,才能達到“俯仰終宇宙”境界。詩中所寫充滿對“真”的喜愛和對“自然”的贊美,無憤世嫉俗意,惟陶然自得情。哪怕是面對死亡,他也是“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愁”(《形、影、神》),表現(xiàn)了他格高千古的情懷。他的詩質樸無華,少有尖刻晦澀之詞和雕飾斧鑿之句,平淡自然,韻味深厚,極盡語言的純凈之美,也為后世的田園詩寫作做出了風格典范。

  陶淵明不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他的田園詩繼承了正始美學思想中“真”與“自然”的理念,又成功地將“真”與“自然”升華到至純至美至大的最高境界,實現(xiàn)了對正始美學思想的超越。他抱拙守真,卻不同于正始文士們的“憤世嫉俗”,而是把“真”融于自然之中;他崇尚“自然”,卻不以放蕩不羈為標榜,而是用沖淡平和之心示人。他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美學理想的真正實踐者,也是將“真”與“自然”化為美學意境的第一人。他在將自然藝術化的同時,也將自己的人格藝術化,樹立了格高千古、垂范后世的典型形象。“正始之音”、“魏晉風流”早已定格在歷史的某個時代,而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真”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田園詩卻千古流傳!(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大學滁州分校)

  參考資料:

  [1]《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上、下(中華書局1962年8月版)

  [2]《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羅宗強,陳洪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版)

  [3]《中國古代美學史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7月版)

  [4]《中國古代是發(fā)展史講話》王瑤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5月版)

  閱讀期刊:美術

  《美術》Art(月刊)1950年創(chuàng)刊,是新中國美術事業(yè)學術類刊物中最具權威性雜志,是了解當代美術狀況的最佳窗口,是深受國際美術界廣泛重視的刊物。以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執(zhí)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宗旨。

SCI期刊